央广网北京3月16日消息(记者 费权)2025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国内最大家电维修平台啄木鸟家庭维修存在系统性欺诈行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平台通过畸形的利润分配机制,将维修服务异化为 “宰客竞赛”,大量消费者成为 “维修刺客”的受害者。

在啄木鸟重庆总部的培训教室,新入职的维修工程师正接受为期五天的速成培训。课程表显示,技术实操仅占三天,其余时间全用于学习 “沟通技巧”和 “报价策略”。“客户质疑价格时,要强调我们是全国连锁”“遇到嫌贵的就表演申请折扣”—— 培训经理的教案里,这类话术被标注为“重点掌握”。

该案例调查记者亲历的洗衣机电机更换案例颇具代表性:“工程师使用 91 元的劣质塑料电机,配合虚构的 专业检测报告”,向不知情客户收取659 元。换下的原厂电机转手卖出 60 元,扣除平台抽成后,工程师实际到手不足 200 元。这种 “以次充好 + 虚报故障” 的组合拳,已成为平台工程师的创收标配。

据啄木鸟 2024 年招股书披露,平台每单平均交易额从 2021 年的 231.8 元升至 2023 年的 250.2 元,但工程师收入不增反降。内部文件显示,平台采取 "阶梯式抽成" 制度:基础抽成 50%,若工程师月均客单价低于 150 元,抽成比例升至 60%。这种机制迫使工程师不断突破收费底线。该平台维修人员上门处理洗衣机无法进水问题,仅需打开被客户误关的水龙头,却虚构 “进水阀故障” 收费 100 余元;燃气灶因电池帽未取下导致无法点火,维修师傅谎称需更换点火器,以 20 元成本收取客户 250 余元。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李泽瑞律师介绍,我国的《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规定,家电维修经营者不得虚列、夸大、伪造维修服务项目或内容,不得虚报故障部件,故意替换性能正常的部件等;2022年7月1日起施行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也明确,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不得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明文规定家电维修费用,一些消费者也不清楚各品牌的收费指导标准,许多维修项目还存在计价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市民无从查验,很容易被钻空子。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一旦证明家电维修遭遇欺诈,消费者可以按照“退一赔三”的规定向修理机构索赔,违法者应承担惩罚性的赔偿责任。针对曝光问题,李泽瑞表示,除消费者可以主张赔偿外,行政机关也应当积极介入,对涉事公司及相关人员采取警告、罚款等处罚措施。

此次事件暴露出互联网维修平台监管盲区,唯有完善行业标准、强化法律惩戒,才能让 “维修刺客” 无所遁形,真正维护市场公平与消费者权益。

编辑:吴佳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