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日,一则“广东揭阳,槎桥、美西、美东、下六四村解除‘百年不通婚’旧约”的新闻,让相隔500公里外的江西抚州市广昌县一对恋人看到了希望。
何明与女友揭爱相恋多年,并到了谈婚论嫁程度。最近,当他向女方家提亲时,对方得知他是江西抚州市广昌县尖峰乡何家村的人后,说什么都不同意。
而何明的父母得知儿子要娶广昌县城揭家堡村的女孩揭爱时,也极力反对,并叫他死了这条心:宁可娶天下任何女人,惟独不能娶揭家堡女孩。
何明和揭爱不曾想到,儿时父辈口传的祖训竟在自己身上转为现实。相传500年前,上述两个村子的老祖宗曾立下祖训:何家与揭家堡世代互不通婚。
经他们俩了解,历经五百年岁月沧桑,虽然两个村子的村民已言归于好,但这个流传已久且未经证实的祖训却横亘在一代代年轻人的面前,至今仍上演着“棒打鸳鸯”的悲剧。
村民希望两村废除互不通婚陈规,不再受“祖训禁令”的阻碍,结为睦邻友好乡村,可以自由来往婚恋。尤其,像何明和揭爱这对恋人更加渴望步入婚姻殿堂。
30岁以上村民均知晓祖训
距离广昌县城不足25公里的尖峰乡观前村,有一个名叫何家村的普通村庄。锐度新闻记者绕着蜿蜒的盘山公路驱车前往这个小山村,力图破解被外界盛传的“何氏、揭氏两家500多年永不通婚”之谜。
今年26岁的何明就是该村村民。据他介绍,他们是明朝政治家、教育家、诗人——吏部尚书何文渊的后裔。据史料记载,何文渊,明朝官员,广昌县盱江镇人,1450年任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加衔太子太保。1457年,因在景泰中易储诏书里“父有天下传之子”一语,何文渊被英宗削官逮捕。之后,何文渊因害怕自杀,终年73岁。
500年前其祖先“何尚书”为了逃避朝廷争端逼迫告老还乡,后来不知何因何文渊儿子从现在的广昌县城举家迁到何家村,并一代代繁衍生息了这个小村庄。
而有关何家村是明朝“何尚书”后裔的民间传说,锐度新闻记者从广昌县博物馆得到了证实。至今,何文渊坟墓就葬在何家村东头的一个小山包上,旁边还长着一棵参天古树——千年杉树王,据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何家村距尖峰乡政府不足3公里,灰蒙蒙的光影下,村落掩隐在依山伴水间。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村,村路上布满泥泞,村人三五成群聚在门口闲聊,间或有小牛犊和土狗从身前晃过。
从外观看,这里和附近其他村庄几无差别,可不一样的是,全村35户150多名村民中全姓“何”。几十幢上了年代的土屋横纵交错有序,用何家村民的话说,也只有它们才能见证了这个村庄的悠久历史,及村庄的民风淳朴。
锐度新闻记者咨询了多位村民,发现年轻一辈大部分并不知晓此事,而上了30岁以上的村民都知道有这样一条规矩。至于这条“永不通婚”的祖训是何时留下的,村里已没人讲得清楚。
互不通婚缘于两家先祖仇恨
何世珍,今年85岁,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八旬老人之一,被村民证实为是那段历史的知情人。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腰板也没有弯曲,对话中,他的清晰思路实在令人惊异。
只是在他准备点燃烟时,不停颤抖的手总也擦不燃火柴梗,才让人不得不相信岁月在何世珍老人身上留下的印痕。但当锐度新闻记者与其核实祖训时,老人哑然一笑,声称自己也非知情者,“都是老父亲活着的时候给我讲的。”
何世珍说,两村不通婚的历史恩怨,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时期。相传,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解甲归田的何文渊在家上吊自杀了,这件事不但轰动广昌,也惊动了州府。时任南京礼部主事何文渊的第三子何乔新,闻此噩耗急忙返广昌奔丧。途中突然接旨命其返京,“圣旨”措词令其一路忐忑不安。
何乔新来到中极殿方知自己遭人奏本,告了御状。内容是:“景泰皇帝易储诏书中‘父有天下传之子’,语出何乔新之父----吏部尚书何文渊,何乔新兄弟恐其祸及自己,故逼死父亲。以避其祸,而且逼嫁父之爱妾”。
而告状之人不是别人,正是何文渊的同乡授业弟子、同朝为官的时任兵部左侍郎、两广巡抚——揭稽。为此,何乔新与揭稽双双被捕入狱,而远在广昌的何揭两姓由此而结下深怨,并立下誓言、戒律:两姓族人互不往来和通婚。
据史料记载,何文渊儿子后来举家迁到尖峰乡何家村,揭稽子孙居住在县城揭家堡。两家的世仇恩怨也被后人写进了家谱,两姓“互不通婚”的“戒律”成了“祖训”,被何揭两村“贯彻执行”了500多年。
据说在广昌《何氏家谱》祖义训中也有文字记载,但不知出于何故并无详细记述。但,何家村人对这个传说的了解大多来自父辈,但均无从考证。五百年来,这事就代代口口相传下来,且越传越玄——“何嫁揭,两头绝(代);揭嫁何,死老婆”,诸如类似略带迷信的话层出不穷,“不通婚说”几乎成了“咒语”,让同一个县里的两村村民,几百年间没做成一对亲戚、亲家。
村民从小灌输不通婚观念
说话间,何世珍老人颤巍巍夹着手里点燃的烟,往口边送,眼睛却望着屋外,“从我六七岁记事起,村里就没有人跟揭姓人家结过亲。”
现在,虽然两个村子上的人来往颇多,也难免村里的少男少女们会生出感情来的,但至今仍没有一个违背祖训结婚的。因为,他们从小就灌输了揭何不通婚的观念,即使他们父母同意,我们族人也不会同意。”
何家村曾有人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但都以失败告终。观前村党支部书记、何家组村民何水波向锐度新闻记者说起了这件令人痛心的往事。
据何水波回忆,30年前,他三叔跟邻村曾家村小组的一位姑娘从小青梅竹马,他们一起上山砍柴、放牛和读书。长大成人后,两人自由恋爱,并准备踏上婚姻的红地毯。可当爷爷听说曾家姑娘的父亲是从县城揭家堡来的“倒插门”,全家人都不同意他们俩结婚。
过不了父母这一关,不服气的三叔想到了村里的族头长辈,希望能通过他们的支持,向其父母说情。但令三叔失望的是,全村竟无一人敢站出来帮他说话,反而劝其放弃结婚的念头。一气之下,三叔离开家去外地打工去了,两个月后闪电般地与他一个不喜欢的外地姑娘结婚生子,直到现在他们一家人都不愿回家来看爷爷。
何明告诉锐度新闻记者,村里曾有一个老光棍,看上了揭家堡一个离异女子。村里老人见到他就骂,“不能不顾老祖宗留下的誓言,让全村人遭殃。”最后只好作罢。“从此,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结婚时,媒人都会自动规避,不介绍揭家堡的媳妇。”
当提起有村上的年轻人曾就此事向其询问时,锐度新闻记者问何世珍老人是否支持年轻人通婚的做法。他并不正面回答,只说祖训不是他一个人的能力就能解决的。如果有一人敢冲破这个老规矩,与揭家堡村通婚,则一通百通。
何水波认为,现在年轻人的婚事,大多数是你情我愿,自己认为合适就行,并不由老人说了算。至于年轻人对祖宗遗留的规矩不敢违背,那是有些村民的旧思想比较严重,而且还很顽固,目前村里没人跟揭家堡的人结婚,可能是姻缘没到吧。
“可以交往,但不能通婚”
不只是何家村流传这条祖训。在远离何家村25公里的揭家堡村,至今仍恪守着祖宗遗留下来的这条古训,并鲜有犯禁和破坏规矩者。
揭家堡村现为广昌县城的城中村,归揭家堡社区管辖,这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姓揭。如今,只要提起“揭、何两村为何不能通婚”之事,村里人自然而然的变得有些敏感。
锐度新闻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位揭家堡村民黄阿姨。她是从外村嫁过来的村民,膝下有一男一女,儿子25岁,女儿23岁。
当锐度新闻记者问黄阿姨:“你这儿女已到了恋爱年龄,会不会和何家村的小伙子和女孩谈恋爱?”
黄阿姨面对这个问题不假思索,答案脱口而出,“何家村离我们县城这么远,一点可能性都没有”,态度坚决得令人吃惊。
她告诉锐度新闻记者,目前她小孩的择偶范围已经圈定:何家村的男女不在其列。两村青年交往的最大自由度:“可以交往,但不能通婚。”
“万一,你的小孩爱上了何家村的人怎么办?”锐度新闻记者反问。
黄阿姨笑着说,其实,揭家堡与何家子孙的关系,并没有传说中宣扬的那么水火不相容。何况,他们从小就知道两个村不通婚的,那为什么还要和对方谈恋爱?
“听说,有关明朝忠臣何文渊的小说和电视剧,你们村子里的人都不太喜欢看?”
黄阿姨神情严肃起来,“没有的事,爱看就看吧……只是爱看的人确实很少。我们不反对颂扬忠臣何尚书,但要尊重历史,不能歪曲历史,当然我们不愿意看到电视剧里侮辱我们祖先揭稽的戏。”
锐度新闻调查发现,不少揭姓村民都听说过“两村互不通婚”的祖训,且一代传给一代,从不间断。很多村民宁可信其有,也不信其无。但事实上,两村之间的“世仇恩怨”早已无从考究,但村与村之间“互不通婚”的祖训却是代代相传,成为村民之间的心结,挥之不去。
揭家堡村民告诉锐度新闻记者,以前,“祖训”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沟壑,横跨在两个村的村民之间,尤其是一些思想比较保守的老人家还会对后代三令五申,严禁年轻人之间的自由婚恋,甚至是“棒打鸳鸯”,闹了不少不愉快。即使到了如今,两个村之间文化、经贸等活动交集越来越多,但过往恩怨一直未能很好化解,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婚嫁问题,往往也会受到家中长辈的反对阻止,有情人难成眷属。
两村500年来无通婚记录
“我们是明朝兵部兵部左侍郎、两广巡抚揭稽的后裔。”80多岁的揭家堡村揭振漟老人说。
揭振漟在揭姓家族中是一个活跃人物,他曾担任过广昌县公安局领导,现已退休在家带曾孙子。
前十几年,他有幸和村里的几位老人参加了揭氏家族的族谱修定。这一双重身份,使他在村里颇受人尊敬。
他也是村里对揭家历史知道得最多的人。据他考证,他们的祖先揭稽与何乔新兄弟素有不和,何文渊在世时尚能平衡左右,他一死双方就“兵戎相见”。因揭稽的一纸御状关系到了何氏一家生死存亡,何乔新也揭发:“揭侍郎督两广巡抚,十分赞赏土官黄宏,两人打得火热。为了推荐其人为他代写‘易储疏’,来搏得代宗青睐”。
何乔新的反戈一击对揭稽也是致命的,英宗命人将揭稽逮捕,押解进京审讯。于是英宗下旨:“已故老臣何文渊多年前已告老还乡,参与‘易储书’一事已经处罚过了,不必再追究。揭侍郎奏告何乔新兄弟逼死老臣、逼嫁其继母一案实属诬告,揭稽交刑部重审。恩准何乔新同母、兄一起返乡尽孝,孝满再返吏部报到。”广昌何、揭两姓由此积下深怨,立下世代永不通婚的誓言。
揭振漟的说法在揭家堡村民中有着一定代表性。他说,由来已久的祖训,现在更多停留在人的记忆中。
令他比较自豪的是,在目前全村揭姓村民中,他们从小就揭何不通婚的观念,全村人几乎都知晓这一祖训,还因而同何姓通婚为村民所不齿。
揭振漟反复向锐度新闻记者证实,家谱中有明确记载,早在明朝英宗年间,揭家堡村有100多口人。现如今该村已发展到四五千人,且分布全国各地。仅揭家堡社区就有近2000揭姓人居住。
从族谱显示,500年来两村没有通过婚姻。“但500年来这条不成文的祖训现在一直延续着,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今后也不会改变。”揭振漟说。
锐度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揭家堡村,很多20出头的年轻人都不清楚婚禁的由来。但不少知晓祖训的年轻村民却说,“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毒誓,老人不解开,没人敢冒犯。”
“破通婚规矩”的村民很多
“不通婚”的祖训在揭家堡、何家两村庄还能延续多久?事实上,它已经开始动摇。
在揭家堡村,不能不提的是村里的一桩婚姻,因为这桩婚姻正好破掉揭、何两姓不通婚的传统观念。这个人就是在广昌县城一家单位工作的揭宁。
今年42岁的揭宁,每回顾当年不顾重重阻力嫁给何姓丈夫一事,就气打不一处来。据她回忆,小时候,老人们常跟她们说,等她们长大后不能嫁给同县的何家村人,因为双方的祖先都立下两家不能结婚的老规矩。“可是,我丈夫虽姓何,但他并不是何家村人,所以我和丈夫其实并没有违背祖训。即使这样,当年我们自由恋爱结婚时,还是被人指指戳戳了好久,直到现在提起这桩婚事,我都觉得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
锐度新闻记者从侧面了解到,现在像揭宁和外地何姓人结婚的揭家保村人就有十几对,但他们并非两村直接通婚的。
据揭爱介绍,揭家堡村也流传过有年轻男女因为祖训而被拆散的传闻。据传,揭家堡村有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在地工作,由于不知祖训而和何家村一位姑娘相恋,“生米煮成熟饭”后准备结婚时,结果双方父母硬拆散了这对恋人。“我不想走他们的老路。”
揭家堡村党支书记丁桂芳告诉锐度新闻记者,尽管这几年两村村民之间交往日多,却一直没敢“大肆”逾越。如今随着社会时代发展,两村经济合作、人情往来日益密切,也有两村青年男女通婚的,只是个别,但不是绝对。现在,广昌“何氏”总祠堂将建在揭家堡社区,这样有望打破两姓村民不通婚历史。
锐度新闻从广昌何氏宗亲处了解到,近年来广昌何揭两姓“不往来、不通婚”的坚冰已被撼动,两村部分宗亲已从“泥古”走向开明,两村的年轻人更有“破冰”的强烈愿望。有村中长者坦言,“几百年前的陈规该解除了,让后代子孙能自由婚恋、自由发展。”
新人期待新风能改变旧俗
“广昌两个村之所以存在一些所谓的“世仇村”,属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陋习。想要打破陈规,要面临极大的压力,甚至成为众矢之的,这是禁令难除的一个重要原因。“江西省谱牒研究会研究员胡萍云认为,先人誓言口口相传下来,相当于给两村人的通婚贴了心理封条。但从发展的眼光看,过往这些历史原因已经微不足道了。
“随着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正逐渐改变江西的风土人情。“胡萍云分析道,现在,农村村民的观念和视野都已经发生了改变,过往历史陈规也在逐渐淡化,只是剩下通婚这一项没有打破,因为担心得不到祖先和村里人的祝福。但事实上,很多村民都希望彻底破除这些规则,历史遗留的一些乡村陋习,自然也会不断被革除。
谈及揭何两村不通婚的祖训,广昌县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一负责人说,两村互不通婚,是个并不科学的提法,更不应该成为戒律,但在两村的传统意识里,却产生出一定的约束力。近年来,广昌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并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也为何揭两姓“破冰”创造了条件,揭何两姓结为连理的新闻也见过报端、网络。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信这种说法,他们认为只要两人能谈得来,结婚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何水波说,现在是21世纪,村里年轻人应该要解放思想,打破封建观念,提倡婚姻移风俗、抵阻高价彩礼,希望两村缔结睦邻友好乡村,共同发展,也期待以后两个村人丁更加兴旺。
面对锐度新闻记者,何明和女友揭爱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们俩表示,没经过父母和族人同意而强行结婚,即使法定的夫妻在得不到父母和亲戚认同的情况下,往往在村里会被孤立,甚至被歧视,这是年轻人所不想见到的。但是,“我们也不愿放弃,我们认为时间会改变一切传统观念,祖训是人定的,规矩也是可以改变的。“
“一直就觉得婚姻自由是理所应当的,现在终于算是心理上获得支持了。”这几天,揭爱把“揭阳四村解除百年不通婚”的新闻链接发给了父亲。同时,她也在朋友圈转发了这条信息,并写道:“坚持就是胜利!”
没想到,短短两个小时,多年没联系的同学、朋友纷纷打电话问她,给她送来祝福。(文|锐度新闻栏目组深度报道)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