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积极完善治理机制,严格落实推进依法治校主体责任,强化依法治校工作体系,积极探索符合学校特点的依法治校新路径,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共治的良好态势,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坚持“一体化”设计,强化顶层规划体系
学校党委书记、院长落实推进法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依法办事,亲自部署、协调、推进法治工作。党委书记分管法治工作,班子成员落实“一岗双责”,把法治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党委工作纲要和部门年度绩效考核。
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将章程培训纳入教职工和学生教育,完善法治制度体系。
确保依法治校制度有效执行,制定相关法律文件和三年规划,建立有效文件清单,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及时更新或废止不适用内容。
坚持“一盘棋”聚力,强化组织机构体系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学校党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校重大决策需师生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法治工作负责人参与并发表法律意见。
组建专门法治工作机构,配备法学专业专职人员,各部门确定法治工作联络员,形成专兼职法治工作人员体系。聚集法治专业人才,形成法律顾问团队。选聘高素质律师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提升民主管理水平,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作用,保障师生对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制度制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强化学术治理,保障学术委员会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权利。
坚持“一揽子”落地,强化法治教育体系
法治课程作为教育主渠道,为大一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必修课,为大二学生提供《法律与生活》选修课。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理论、实践和网络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从校园、就业、家庭生活等贴近生活的法律问题入手,将法律条文情景化、形象化、通俗化,使学生能“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
拓展法治教育第二课堂,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宪法知识竞赛、安全知识竞赛、《民法典》《反食品浪费法》、反校园欺凌宣传等普法活动,营造法治文化氛围,深化师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法治意识。
推进法治教育活动“走出去”,带领学生实地考察法律援助中心、法律宣传中心和仲裁委等机构,推行“沉浸式”学法体验、“零距离”学法课堂,通过实践加强法治认同,加强学生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深化课堂法治教育效果。
坚持“一条线”贯穿,强化法学研究体系
将法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列入学校课题项目,常态化由法学、思政、教育学等多学科教师专家共同进行法学课题研究。学校为课题研究组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资料保障和研究环境,确保项目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不断加强部门联动,注重舆论引导,营造全校关心、支持和参与法治研究工作的良好氛围。
在研究范围上,既坚持服务地方,积极围绕山东省、潍坊市发展需求开展法治课题研究,进行了《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潍坊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识别与对策研究》等系列服务地方发展的课题研究,也积极围绕学校实际开展了《“多元共治”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矛盾纠纷仲裁解决机制的现实检视、价值意蕴与制度构建》《项目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风险管理研究》《算法推荐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研究》等法治课题研究。
坚持“一站式”服务,强化师生服务体系
学校法律事务中心成立学生法律服务诊所,提供“点对点”法律服务。诊所负责法律咨询、政策解答、德法宣传教育,并对教师进行法律培训,排查不稳定因素,为决策提供法律支持。
学校通过坚持将法治理念融入办学治校各领域、各环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在广大师生心中不断厚植,有效保障了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学校办学质量不断跃升,服务社会成绩更加突出,培育了大量“上得好课堂,下得好牧场,做得好科研”的“牛医生”“猪大夫”,学校入选《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东部地区“人才培养”“服务贡献”“产教融合”三大卓越榜单,先后荣获山东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奖先进集体、全省学校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省五四红旗团支部等荣誉。(张华 孙炜)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行业信息,仅供参考。)
关注精彩内容